本文转自:绵阳日报
从靠天养鱼到智慧“缸”养
三台水产养殖有了“新板眼儿”
三台县西平镇梓西鳜鲈水产养殖场采用智慧“缸”养鱼,鱼的产量大幅提升。
活蹦乱跳的鱼
□杨芳 陈航 记者 李春梅 文/图
养殖鱼不用鱼池而用圆形鱼缸,三台县西平镇梓西鳜鲈水产养殖场养鱼有了“新板眼儿”,这是咋回事?近日,记者走进三台县西平镇梓西鳜鲈水产养殖场,一探究竟。
在养殖场的20个大型圆形鱼缸内,鲈鱼、鳜鱼欢快游动。养殖场负责人钟国斌正忙着喂鱼,查看鱼苗长势。
“活蹦乱跳的!钟老板,你这养的是什么鱼呀?”记者好奇地问。
“16个鱼缸是鲈鱼,4个鱼缸是鳜鱼。”钟国斌介绍,一个直径20米、水深合适的圆形鱼缸,标准放鲈鱼8000—10000尾、鳜鱼6000—8000尾,产量大概在4000—5000公斤。
如此高的养殖密度,让人不禁担忧高温天气对鱼的影响。然而,钟国斌却胸有成竹,这得益于串联在鱼缸之间的智能数据监控系统。
“每个鱼缸都有探头,能采集溶氧、温度、pH值等对鱼影响大的数据。要是溶氧低于每升4毫克,我手机上就会收到报警。”钟国斌一边操作手机,一边向记者展示实时数据。
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,智慧“缸”养鱼有哪些优势?钟国斌告诉记者,采用智慧养鱼后,同等面积下产量提升了6—8倍。传统养殖受自然条件限制大,而智慧“缸”养鱼通过循环水系统,搭载物联网传感器,实现24小时水质监测与溶氧调节,为鱼创造了稳定、适宜的生长环境。
不仅如此,精准温控技术让养殖场掌握了成鱼上市的主动权。传统养殖多在冬季集中上市,市场竞争激烈,价格受限。而这里通过调节水温,能让鱼在夏季上市,实现错峰销售。“温度越高,鱼价越好,最高能卖到49元1公斤。”钟国斌笑着说。
除了成鱼销售,养殖场还自己驯化鳜鱼苗子并售卖,进一步拓展了盈利渠道。钟国斌估算,鲈鱼、鳜鱼成鱼加上售卖的鱼苗,年总产值在500万元左右。
智慧“缸”养鱼模式,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量,还通过错峰销售提升了经济效益,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。从智慧养鱼到智慧种菜,如今,越来越多的智慧农业落地三台,正成为推动三台农业现代化、助农增收的新引擎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